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日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
未成年人首次触网集中在6-10岁
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对全国7-1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
在使用设备方面,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超过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随着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12.4%的未成年人开始使用智能机器人上网,使用智能手表上网的未成年人达19.9%。
未成年人更期待成为艺术家、明星
蓝皮书指出,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流行文化较为敏感,网络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言语和行为。调查显示,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在众多网络用语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较高的为娱乐综艺方面用语,如“cp”(36.5%)、“skr”(22.4%);其次为社交方面用语,如“养火花”(17.8%)、“扩列”(17.5%)
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对未来的职业期待这一问题上,明星(18.0%)、游戏玩家(17.2%)高于科学家(14.6%)、医生(13.3%)、企业家(12.0%)等,网红(9.4%)高于作家(9.0%)、工程师(5.9%),艺术家(18.4%)高于企业家(12.0%)、高级干部(11.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对娱乐明星、游戏玩家及网红等职业的认可。
蓝皮书建议,应该从更宏大的视野认知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意义,高度关注网络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呼吁青少年摒弃和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流行文化,警惕网络流行文化背后资本市场等运作造成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矛盾和损失。
未成年人“数字化生存”程度提升
蓝皮书指出,当代未成年人“数字化生存”程度不断提升,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的同时,一些未成年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甚至成瘾,这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网龄超过6.3年,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限达到4.87年,最长的达到15年。网络运用时间增多,运动时间随之减少,视力问题愈加严重;便捷的信息服务导致主动思考减少,亲子间沟通不足,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欠缺指导;不良信息、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网络风险严重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最后,蓝皮书同时提醒,当代未成年人“数字化生存”程度不断提升,网游沉迷、过度依赖等仍需警惕。
精彩评论
更应该关心另外0.8%孩子的生活问题,偏远山区的孩子,从小就为了生活操心,没有条件和时间触碰网络
我更关心那0.8%,难以想象他们生活在怎样一个境遇。
不然怎么上网课?